23岁那年,举人张居正去北京参加科举考试。
他对自己这次考试很有信心。从小时候就被人们称为“神童”,12岁那年,他在家乡湖广荆州府参加童试,表现得非常出色。16岁时,他又通过了乡试,成为了一名少年举人。
虽然3年前参加考试没有中榜,但张居正的心并没有因此而受到丝毫的影响。
和全国的学生一起比拼,他总是信心满满。
果然,张居正在这次科举考试中表现优异,顺利中了二甲第九名进士。
这一年是嘉靖二十六年,也就是公元1547年,这个年份在科举史上被认为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年份,和宋仁宗时期的嘉祐二年一样,都是科举考试中人才辈出的年份。
自那年二月起,全国有超过四千三百名优秀学生汇聚京城,参加重要的考试。到了三月,经过严格的殿试筛选,大约三百人成功胜出。
在随后的几十年里,这三百人中涌现出了一批治国栋梁,他们在政治、经济和文化方面极大地影响了大明社会,从而创造了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榜的传奇。
在这群人里,第一名是状元李春芳,第二名是榜眼张春,第三名是探花胡正蒙。其中状元李春芳后来和张居正一起担任了明朝的宰相,人们称他为“太平宰相”。
与这位进士同期的名人还有不少,比如大明时期著名的刚毅之士杨继盛,文学界的领军人物王世贞,抗倭英雄汪道昆,以及曾是皇帝老师的殷士儋。
可以说,嘉靖二十六年,是明朝人才大爆发的一年。
现在大家谈论嘉靖二十六年的龙虎榜,大多是因为张居正,但实际上,在那个时候,最早出名的是被称为“硬汉”的杨继盛。
杨继盛在中进士的那一年,32岁的他下定决心要尽全力为国家效力。
在他事业顶峰时,这位忠诚的大臣开始了对抗严嵩的激烈行动。
那是中进士六年后,嘉靖三十二年(1553),杨继盛刚从狄道(今甘肃临洮)被召回京师。此前,身为兵部员外郎的他因反对大将军仇鸾关于开马市的提议,遭到对方打击报复,被剥夺官职,发配到边疆担任小吏。
不久,得势的仇鸾相继得罪了权倾一时的陆炳和严嵩,在政治斗争中黯然离世。仇鸾失败后,曾弹劾他的杨继盛因此得到了重新起用的机会。
明朝的勇士杨继盛。图源:网络
杨继盛在一切准备妥当后,特意沐浴斋戒了三天。经过深思熟虑,他向嘉靖皇帝呈上了《请诛贼臣疏》。这份奏章言辞激烈,杨继盛在其中列举了严嵩的“五奸十大罪”,恳请皇帝严惩这些奸臣。
据杨继盛讲,严嵩在朝廷待了几十年,不仅逼死了前内阁首辅夏言,还在皇帝身边布置了很多自己的人。杨继盛表示,为了国家和皇帝,他愿意挺身而出,只希望皇帝能明辨是非,听从臣子的劝告。
杨继盛骂得过瘾,却也无意中惹恼了包括嘉靖皇帝在内的所有官员。
嘉靖觉得这份《请诛贼臣疏》实际上是在指责他自己,而不是严嵩。在他看来,只有昏庸的君主,周围才会聚集一群小人。
读完杨继盛写的那篇五千多字的文章后,嘉靖帝气得火冒三丈。还没等严嵩出手,嘉靖就命令将杨继盛关进了诏狱,并给了他一百鞭子的惩罚。
皇帝不分缘由地严厉责罚,顿时朝堂上议论纷纷。
陆炳是锦衣卫的一员,他也被杨继盛列入了“奸佞”的名单里。然而,在执行死刑之前,陆炳却吩咐手下一定要保住杨大人的性命。
那时候,有人给杨继盛带来了蚺蛇胆,说吃了它胆量会大增,能挨过那场致命的毒打。但杨继盛拒绝了,他说:“我杨继盛自己就有胆量,哪里还需要蚺蛇胆呢?”
一百棍打下来,杨继盛两条腿肿得像木桩一样,根本不能前后移动,也无法屈伸。他只能靠两个扶着的人帮助,费力地挪动着脚步,最终被带进了监狱。
他在牢房里旧伤复发,疼痛难忍到半夜惊醒。但他没有喊痛,而是把瓷碗摔碎,用碎片割掉坏死的肉。直到筋膜都挂了出来,他还是用手继续清理伤口。
一个监视他的狱卒早吓得魂飞魄散,但杨继盛却镇定自若。
尽管如此,严嵩还是不肯放过杨继盛。
在严嵩的干预下,刑部侍郎王学益想编造上级命令,打算用绞刑迅速处置杨继盛。但最终因证据不足,未能如愿。
杨继盛被关进监狱后,他的老朋友和同事都没有放弃救他的努力。在这其中,功劳最大的是和杨继盛同一年考中举人的王世贞。
在嘉靖二十六年那一届的进士中,最年轻且家境最好的是22岁的王世贞。他来自有名的江南家族“太仓王氏”。他的祖父王倬和父亲王忬都是著名的官员,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王氏父子看到杨继盛因为批评严嵩而被重罚,心里非常生气和难过。当杨继盛被关押时,王世贞是同一批考中的进士里,唯一一个站出来帮他求情的人。
王世贞的伸冤不仅没能救好友的命,反而让自己损失更多。
严嵩父子权倾朝野,即使有陆炳相助,杨继盛仍然难逃一死。在他临终之时,陪伴在他身边的,除了妻子张氏,还有好友王世贞。
为了安慰王世贞,杨继盛在临终前对他说:“元美,你不用这么难过,死得其所,有什么好怕的呢?”
杨继盛说完话后,甘愿受刑,终年40岁,这一年是嘉靖三十四年(1555年)。
朋友的离开,让王世贞心里久久不能平静。但更沉重的打击还在等着他。
因为之前私自处死杨继盛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,严嵩也不敢再对书生意气的王世贞采取行动。不过,他很快就把注意力转向了王世贞的父亲王忬,当时王忬正在朝廷负责边境的军事事务。严嵩指使自己的同伙诬陷王忬在防御上失职。
▲这是一幅王世贞的石刻画像。来源:网络
当时,鞑靼部又越过长城威胁到京师。得知这个消息后,嘉靖皇帝直接给王忬下了一道圣旨:“所有的将领都处死,主军令的人难道还能逃过轻判吗?”
为了救父亲的命,王世贞不得不上书请求辞职,他带着弟弟王世懋跪在严府门前,希望能得到这位阁老的宽恕。
然而,严氏父子对这一切置若罔闻。甚至当他们看到王世贞倒在自家门前时,严世蕃还特意让仆人把王世贞赶走,以免打扰了府上的安宁。
王氏兄弟在失去了救父的机会后,终于等到了父亲王忬的遗骨。
王世贞怒火中烧,发誓要用自己的一生与严家父子斗争到底。
在官场上遭遇挫折的王世贞,带着一身的疲惫,转而投身文坛。
王世贞是通过科举考试脱颖而出的才子,当时他的文章非常有名。在他父亲出事之前,他就和李攀龙、吴国伦、谢榛、徐中行、梁有誉、宗臣这六个人在北京成立了诗社,提倡恢复古代文化,后来被人们称为“大明文坛后七子”。
他们在复古文化上有着明确的方向,反对那种被称为“台阁体”的官方文体。在明代,考试时要求考生必须使用这种规矩的书写风格,以保证答案的整齐划一。如果考生不遵守这一规定,即便学识渊博,也可能无法通过考试。
“台阁体”的兴起,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书法艺术原有的韵味。
这是一幅明代台阁体的代表作品《敬斋箴》。图片来源:网络
因此,针对这种千篇一律的文章,王世贞建议将才华和思考结合起来进行创作。
他说,“思考是才能的运用,调适是思考的境界,规范是调适的界限”。只要读书人有为国家着想的聪明才智,就不应该被僵化的规则束缚。
他还提出,才华和思考要通过文章的结构、句子的安排以及华丽的辞藻来体现,让作品散发出人性的光彩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“写文章要学秦汉的风格,作诗要达到盛唐的水平”。
起初,王世贞和其他六个人并不认识,也没有交往。后来,因为一位名叫李先芳的诗坛领袖,他们才逐渐走到了一起。
有意思的是,与状元李春芳只有一字之别的李先芳,同样是在嘉靖二十六年成为进士。他们俩年龄相近,考中时都已经是三十七八岁的年纪了。
在李先芳中举之前,他已经诗歌创作多年。据说他16岁时就能写诗,还未中举时,在山东一带就以诗闻名,甚至比李攀龙还要早出名。中举后,在等待朝廷分配工作的时间里,他与李攀龙等人一起结社吟诗,互相推崇。
按照王世贞的回忆,他在参加科举考试时就听说同一批考生里有个来自山东的李子(李先芳),此人作诗无人能比。因此,中举后,王世贞想尽办法找到了李先芳,并与他成为了好朋友。
王世贞最后和李攀龙成了好朋友,他们一致认为,从西京以后的文章和天宝以后的诗都不值一提。
后来,李先芳到南方担任新喻知县,于是“七子派”的领头人就变成了王世贞。从那时起,王世贞在这个位置上独领风骚长达二十多年。
然而,王世贞始终无法释怀对严氏父子的怨恨。
在那个诗赋很流行的时期,不论是写文章、编戏文、创作小说还是编写历史,他都会找到那个“对手”,狠狠批评一番,以此来发泄自己的不满。
图源:电视剧截图\n\n潘金莲的形象来自一部电视剧。
在这部大戏里,王世贞把反对严嵩的十位大臣誉为“双忠八义”,并且在剧本中详细描绘了夏言、徐阶、杨继盛、邹应龙、赵文华等重要历史人物的故事,通过他们的斗争,揭露了严嵩等奸臣的真面目。
《鸣凤记》这本书是在明朝隆庆年间写成的,那时候,除了王世贞和他的学生,还有谁敢去重新编写那些前朝的故事呢?
说到写文章,如果要问明朝嘉靖年间那些进士里谁最擅长写细腻柔美的词,王世贞可能会说:那个来自徽商家庭的汪道昆要是排第二,没人敢排第一。
当“后七子”推动文学复古潮流时,汪道昆在他的家乡发起了一项倡议,成立了“新安诗派”。
在古代的徽州,很多人靠外出做生意为生。随着一些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,徽州商人们在外赚了不少钱。那时候,商人们也喜欢学诗作诗,和文人互相唱和,这种风气在徽商家庭中非常流行。
除了少数爱摆架子的人,大多数徽商希望通过这种方式,让自家摆脱底层的地位,希望后代能考中功名,为家族争光。
于是,当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汪道昆一声号召,家族里那些有学问的汪道会、汪道贯等人就高兴地答应了,一起讨论诗词文章。
为了给好友兼同事汪道昆捧场,王世贞还特别以文魁之名,召集了三吴两浙的文人雅士,一起到徽州切磋交流。在自己的地盘上,汪道昆也召集了当地的才子来对擂。双方你来我往,各有输赢,但也互相学习,传为一时佳话。
汪道昆不仅以文学才华著称,他的曲艺作品也很出色。
从宋徽宗那时候开始流行的“南戏”,现在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变化。后来,“曲圣”魏良辅改进了它的表演技巧,这种戏曲形式逐渐变成了杂剧中主流的昆腔。
在明初的文化高压下,杂剧的创作大多以“神仙”、“孝子”、“节妇”等传统题材为主,很少有作品关注现实生活。汪道昆则另辟蹊径,从古代的失意贵族和高阶文化人士入手,通过他们的故事讲述“流云缥缈,朝来几度明灭”的神话梦境,或者展示“无端惹得,惹得风流况”的宫廷官场。
在《五湖游》里,汪道昆写到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,功成名就,就带着西施一起乘船隐居。在《洛水悲》中,他记述了曹植被流放到封地时,偶然遇到洛神的失落心情。这些故事都是他在初次踏入官场后,感受到世态炎凉,心境转变,追求真我情感的流露。
对于汪道昆来说,科举带来的身份改变,就像是《五湖游》里范蠡的“一场大梦”,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后,最终都会消失不见。
汪道昆要开始他的事业了,这将是他迈向范蠡道路的第一步。除了写诗作剧,他还是个赫赫有名的将军。
汪道昆生活在明朝的嘉靖、隆庆和万历年间,那时倭寇频繁侵扰东南沿海地区,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。在担任义乌县令的时候,汪道昆招募了一批当地的乡兵,组织起来训练,让他们出海抵御倭寇。这支队伍后来在名将戚继光的训练下,成为了赫赫有名的“义乌兵”,在抗击倭寇和支援朝鲜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通过组建义乌兵,汪道昆与戚继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。戚继光比他小三岁,两人一生中有差不多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并肩作战、共度生死的。
图片展示了著名的历史人物戚继光,来源是影视剧照。
在1562年,担任福建兵备道的汪道昆遇到了倭寇的侵袭,宁德和福清等地都发出了紧急信号。在这危急关头,戚继光带领八千士兵迅速前来支援。之后,戚继光负责指挥战斗,汪道昆则负责参谋和调度工作,两人在战场上配合得非常默契。
开战前,两位心意相通的人特意拿出佩剑,折断了一大半,以此发誓要不负福建的军民。
三年后,平倭战斗胜利,汪道昆一高兴,直接给戚继光写了十首《戚将军入闽破贼绝句》,其中一首写道:
秦地坚固,牛羊成群;汉使出征,跨越七关。
向西不必等司马的文书,向南知道是伏波将军的部队。
靠着南征北战的功劳,汪道昆在嘉靖晚期也进入了朝廷的核心部门,担任兵部的要职。
现在,随着严嵩的下台,明朝的政坛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。
汪道昆的同学张居正,因为和内阁首辅徐阶有了交情,仕途一帆风顺。后来在徐阶的推荐下,张居正进入了裕王府,成为了未来皇帝的老师。
那时候,和张居正一同在裕王府给裕王朱载坖上课的还有殷士儋。不过,殷士儋显然比张居正更加敬业,他并不是为了升官才去那里工作的。
在给裕王上课的时候,来自齐鲁的殷士儋为人正直,不讲情面。面对裕王,其他人都是小心翼翼,只有他敢说真话。即使是皇家规定的假期,他也要求裕王不能放松学习。虽然他对裕王要求严格,但对长期受困于“二龙不可相见”困境的裕王,殷学士也十分关心。
多年后成为皇帝的朱载坖回想起这一幕,仍然心存感激。
在1566年,嘉靖皇帝因为长期服用丹药去世了。后来,大臣们一致推举三皇子朱载坖作为新的皇帝,他就是后来的隆庆皇帝。
明朝的穆宗皇帝朱载坖。图片来源:网络
嘉靖去世后,张居正还在裕王府。他的“伯乐”徐阶紧急请他起草遗诏。凭借曾经是裕王旧臣的身份,张居正得以进入内阁,成为大明决策层的一员。而徐阶因为新帝一直不喜欢他,在隆庆上台后不久就被解除了职务,回到家中退休。
徐阶离开后,大明内阁首辅的位置空了出来。隆庆皇帝亲自提名,嘉靖二十六年的状元李春芳因此脱颖而出,成为了内阁的实际领导人。
在隆庆皇帝登基之前,李春芳就已经凭借状元的身份,在嘉靖皇帝身边担任顾问多年。嘉靖皇帝痴迷于修道,官员们如果能替皇帝写祭天的青词,就能更快升官。李春芳作为状元,写青词的水平非常高。据说,当嘉靖给自己取法号“天池钓叟”时,李春芳曾献上两句赞美诗:“众星拱卫北极如同玉钩,新月悬挂天空好似银钩。”
李春芳真是个才华横溢的人,几句简单的话就营造出了众星拱月的气氛,嘉靖对此非常满意。
李春芳从自学士做起,直到掌权,一共升迁了六次,每一次都不是通过朝廷的推荐,完全是因为得到了嘉靖皇帝的特别宠信,官职才一路高升。
到了隆庆时期,李春芳的好日子好像也结束了。
朝廷里的张居正和高拱两人,虽然关系紧张,但对于李春芳是否适合担任首辅一职,两人的看法却惊人地一致:他们认为李春芳并不适合这个位置。
考虑到同榜进士的情谊,张居正直接找上了李春芳,劝他知足常乐。年纪也不小了,还占据着朝廷的核心职位,却整天不做事,只会写些颂扬的词句,这面子上也不好看。还不如把辅政的大权交给那些真正能做事的人。
张居正所说的实干派,实际上是指他自己。
李春芳也意识到自己处境尴尬,想起徐阶被弹劾下台的惨痛教训,他决定主动辞官离开。
李春芳离开了,但张居正还是没能如愿成为内阁首辅。这个位置最终被他的对手高拱占据了。在高拱的帮助下,隆庆皇帝放宽了海禁政策,大量白银通过海上贸易流入了大明的国库,支持了“隆庆新政”的实施。
虽然高拱和张居正之间有很多矛盾,但站在国家的层面上看,张居正知道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。
隆庆四年(1570年),俺答汗带领鞑靼人再次进攻大同,想自立为王。在这关键时刻,张居正了解到,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那吉和爷爷一样,都喜欢蒙古的传奇女子“三娘子”。由于爷爷的逼迫,把汉那吉逃到了明朝,打算归顺。
张居正急忙写信给当时担任山西总督的王崇古,让他先拦住这些蒙古人,等待朝廷与俺答汗进行谈判。
由于张居正的极力劝说,隆庆皇帝决定将把汉那吉和他的同伴交给俺答汗,并授予俺答汗顺义王的称号,允许他迎娶三娘子。作为回报,俺答汗同意不再谋求帝位。
这样赚钱的买卖,俺答汗一口答应了。从那时起,大明的北方边境稍微安定下来了。
随着蒙古军队的撤离,隆庆皇帝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,两年后因为过度纵欲,不幸早逝。
张居正达到了人生中最辉煌的时期。
依靠着皇帝母亲李太后对他的信任,张居正成功取代了在首辅位置上待了五年之久的高拱,自己坐上了那个位置,最终成为了著名的宰相。
自从明朝正德年间(1505-1521)国库开始亏空,张居正上任后就着手在全国测量土地,并重新编制了土地图册。通过他的努力,到了万历八年(1580),全国耕地面积达到了7013976顷,比隆庆五年(1571)时增加了将近三倍。这一切变化,归功于张居正严惩了那些逃税和侵占耕地的地主豪绅。
虽然很多大臣反对这些改革,但张居正还是从国家财政的角度,理清了帝国的一些混乱账目。
后来,面对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,张居正提出了一套“吏治考成”制度,旨在强化皇帝的权威,考核官员的职责,并确保奖惩分明,专门用来整治官员间争权夺利和贪污腐败的行为。
在对别人提出严格要求的时候,张居正自己却在享受私人的乐趣。
▲张居正。图片来源:互联网
那时候,大家都清楚,张居正有两个重要的军事支持者,一个是抗倭英雄戚继光,另一个是守边大将李成梁。为了能让朝廷安心,这两位将军经常给张居正送礼。在戚继光写给张居正的信里,他自称为“门下走狗小的戚某”,这与他英勇的形象大相径庭。
张居正享受这样美好的日子没有多久。在万历十年(1582年),他因劳累过度去世,享年只有58岁。
张居正去世后,万历皇帝重新审视了他所做的一切功过。
张居正刚去世没几天,皇帝就下令抄了他的家,剥夺了他的所有官职和荣誉,还收走了他生前得到的所有官方封赐,把他的罪状公之于众。
很快,批评张居正的声音四处都是。
最后,还是同科的王世贞放下过去的恩怨,为张居正说了几句公道话:“自古以来,尽心尽力辅佐君主直到最后一刻的人,谁能比得上您?您执掌国家大权十多年,清除弊政,给百姓带来了新的希望。”
这一年,王世贞已经57岁了。
经过了嘉靖年间的政治风波,王世贞两次回到朝廷,并在张居正的帮助下,管理郧阳地区。但是,两人并不是志同道合的伙伴。当王世贞看到张居正的家人欺负江陵知县时,他写信给张居正,要求公正处理。然而,张居正袒护家人,这使得两人的关系彻底破裂。
往后余生,王世贞在张居正的打压下过得非常艰难。
这些事情随着张居正的下台就不那么重要了。
这一年,王世贞收到了一个好消息,他的小儿子王士骐在应天乡试中获得了第一名,成了解元。
王家的子孙在仕途上接棒了!
王世贞心里没底,是好是坏他自己也说不清。他一生都在读书修身,虽然科举出身,但对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既不擅长也不感兴趣,到最后还是没能看透那些权谋斗争。
在1590年的万历十八年,随着文学大家王世贞的去世,嘉靖二十六年那一届的才子们也逐渐离世。一个辉煌的时代就这样悄悄结束了。
参考资料:
沈德符的《万历野获编》,1989年,中华书局出版。
王世贞在明朝嘉靖年间写了一本书叫《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》,这本书在2016年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。
明代王世贞的《弇州山人四部稿》,由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于1992年出版。
张廷玉的《明史》,由中华书局出版,出版年份是1974年。
乔根在《鸡西大学学报》2011年第1期发表了一篇文章,题目是《论明代徽州作家汪道昆的散文艺术特色》。
张书铭著,《明代兵部尚书研究》,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,2019年。
于鹏在2016年完成了他的硕士学位论文,题目是《探讨嘉靖二十六年的科举进士》。这篇论文是在内蒙古大学完成的。
明道配资-股票杠杆炒股-股市配资-广州股票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